2018年5月16日 星期三

中國敵後戰場

 早在日本侵華戰爭爆發之前,中國就存在著兩個對峙的政權--國民黨領導的中國民國政府和共產黨領導的中華蘇維埃政府。
"西安事變"之後,中國內戰暫時停止了,國共兩黨開始第二次合作,聯手抗擊日本侵略軍。
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上守土禦敵,節節敗退,最後龜縮西南一隅;而共產黨軍隊卻奮勇向前,衝進敵占區開闢了"敵後戰場",浴血抗敵,不斷發展壯大,在艱苦卓絕中走向勝利。

  迫於國難的壓力和中國共產黨的積極爭取,1937年7月15日,蔣介石正式承認了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

8月22日,蔣介石公佈了將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命令,任命朱德為總指揮、彭德懷為副總指揮。

  8月25日,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出改編命令,宣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和陝北紅軍等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9月11日改稱第十八集團軍),簡稱"八路軍"。

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改為八路軍總指揮部,由朱德、彭德懷任正副總指揮(9月11日改稱正副總司令),葉劍英、左權為正副參謀長,任弼時、鄧小平為政治部正副主任,下轄3個師和1個特務團。
八路軍總部直屬隊3000多人,全軍共有4.6萬人。
3個師分別為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120師(師長賀龍、副師長肖克)、129師(師長劉伯承、副師長徐向前),每師15000人。

  1937年10月12日,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又宣佈,將南方8省和14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1938年1月,新四軍軍部在南昌成立,葉挺任軍長,項英任副軍長,張雲逸、周子昆任正副參謀長,袁國平、鄧子恢任政治部正副主任。
軍部下轄4個支隊,全軍共有10300餘人。
  完成改編之後,八路軍很快就從陝西韓城、潼關兩處東渡黃河,開赴抗日前線,衝鋒陷陣,奮勇殺敵,開闢敵後戰場,成為抗日戰爭的先鋒隊。


  在華北戰場上,日軍瘋狂進攻、國民黨軍隊節節失利的危急時刻,八路軍進入山西境內,迎擊日軍。

1937年9月,賀龍率120師馳援雁門關,林彪率115師趕赴到平型關。
平型關是山西和河北兩省交界的要隘。
9月25日,115師在平型關伏擊突襲日軍,經過2天激戰,殲滅號稱"皇軍精銳"的板垣第5師團所屬第2l旅團1000多人,擊毀日軍汽車100多輛,繳獲大批武器、軍用品、食品和軍服。
平型關大捷是八路軍出師後第一個大勝仗,也是中國抗戰以來第一個獲得全勝的殲滅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信心。
  
  1937年10月19日,劉伯承的129師第769團第3營夜襲山西代縣,火燒陽明堡敵軍機場,24架敵機全部被燒燬,殲敵百餘人,打擊了日軍的空中支援能力。

賀龍的120師深入大同附近,開展雁北遊擊戰,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戰場。
  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陷後,國民黨軍隊向西南撤退。

八路軍成為華北抗戰的主力軍,大力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創建了以五台山區為中心的晉察冀根據地、以太行山區為中心的晉東南根據地、以泰沂山區為中心的魯中根據地、冀中平原根據地、冀東根據地等一批抗日根據地。
隨著抗戰的發展,愛國青年踴躍參加抗日的革命軍隊,八路軍領導的抗日根據地不斷得到鞏固,並將華北遊擊戰擴展到最早被敵人侵佔的綏遠、冀東和熱河一帶地方。

  從太原失陷到徐州會戰期間,八路軍在華北猛烈地襲擊日軍,大小戰鬥達400多次,打死日軍2萬多人,繳獲步槍3000多支、輕重機槍100多挺,擊毀敵人汽車500多輛。

在日軍進攻武漢時,八路軍配合保衛武漢,在所有幹線上炸毀火車,破壞鐵路,進行大小戰鬥1000多次,打死日軍2萬多人,繳獲步馬槍8000多支、輕重機槍150挺,擊毀敵人汽車800多輛。
八路軍遍地開花的游擊戰在華北戰場上拖住了日軍30萬人、13個半師團。
1938年,日軍曾兩次更換主帥,仍然擺脫不了困境。

  八路軍在華北抗擊日軍的同時,新四軍在華東地區英勇抗戰。

1938年6月間,新四軍進至南京、鎮江、丹陽、句容、金壇、武進、深水、高淬、蕪湖一帶,四出打擊日寇,從敵偽手中解放了廣大的農村地區,建立起以江蘇南部茅山山區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
在江北,新四軍進至安徽的巢縣、無為地區,解放了淮南鐵路和津浦鐵路南段兩側地區,開闢了皖中和淮南根據地。

  在華南地區,國民政府軍隊撤走後,海南島紅軍游擊隊改編成廣東瓊崖抗日自衛隊獨立隊,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開展抗日游擊戰,守衛著祖國的南大門。


  在東北各地,也普遍出現了抗日游擊戰。

東北的抗日游擊隊和抗日義勇軍轉戰於白山黑水之間,使用大刀、紅纓槍等各種武器,廣泛襲擊日軍,攻打日軍侵佔的城鎮,燒燬日軍的機場,破壞敵偽的鐵路和發電所,打得日軍惶恐不安。

  1933年底和1934年初,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影響下的東北各地抗日游擊隊總計達20~30人。

1934年6月份,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游擊隊僅在遼寧省就作戰709次,7月份增為759次,8月份、12月份再增為1700多次。
在1936~1937年件,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東北抗日游擊隊被人民稱為"十大聯軍",聲勢浩大。
1937年初,抗日聯軍整編成以楊靖宇為總指揮的第1路軍。
下半年,又組成周保中指揮的第2路軍和李兆麟指揮的第3路軍。
這3路游擊部隊在東北地區積極打擊日軍,創造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

  深入敵後作戰的八路軍和新四軍令日軍感到萬分驚恐,被迫改變侵華戰略,開始對國民政府正面戰場採取以政治誘降為主、以軍事進攻為輔的方針,而將軍事重心轉向大規模"掃蕩"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

國民黨戰場降為次要戰場,敵後戰場成了主要戰場。

  日軍一面放鬆對國民黨正面戰場的進攻,一面調集大批兵力向抗日根據地進行"大掃蕩"。1937年7月至1940年7月,僅在華北戰場,日軍出動千人以上的"掃蕩"就達109次,用兵50萬人。


  1938年時,八路軍、新四軍總兵力為18萬人,1940年時發展到50萬人,獨立抗擊著一大半的侵華日軍和全部的偽軍。

1938年6月至1941年5月,八路軍、新四軍共進行2萬多次戰鬥,打死打傷日軍12.5萬多人。
其中,1940年8~12月,八路軍在華北發動的"百團大戰",出動115個團、近40萬兵力,全面出擊,攻擊正太、同蒲、平綏、津蒲、德石等5000公里交通線及沿線日軍,持續3個半月,進行大小戰鬥1800多次,斃傷日軍2.1萬多人,偽軍2.5萬多人,拔除敵偽據點2900個,破壞鐵路470多公里、公路1500公里,沉重地打擊了日軍,令日軍大本營大為震驚,撤換了華北派遣軍總司令。

  1942年以後,日軍重點"掃蕩"華北解放區。有些"掃蕩"長達二三個月,出動的兵力多達5~10萬人。

僅1942年1月,日軍對解放區的"掃蕩"就達1600多次,平均每天五六十次。
日軍在"掃蕩"中實行殘酷的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致使很多地方出現"無村不帶孝,到處聞哭聲"的淒慘局面。

  1941~1942年,陝甘寧邊區和各抗日根據地,在日軍大規模"掃蕩"和國民黨軍隊的封鎖下,糧食、布匹、日用品和軍用品普遍匱乏。

在困難面前,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領導邊區軍民掀起了一個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
毛澤東提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口號。
大生產運動結出了豐碩的果實,使解放區軍民順利地度過了最艱難的歲月。
1943年以後,陝甘寧邊區和各抗日根據地又很快發展壯大了。
1943年,八路軍對日偽軍作戰2.4萬多次,斃傷日偽軍13.6萬多人;新四軍對日偽軍作戰5000多次,消滅日偽軍6.6萬多人。

 

Author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