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3月17日,麥克阿瑟出任西南太平洋地區盟軍總司令,坐鎮澳大利亞,指揮這一地區的陸海空軍;4月,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出任太平洋地區(不含西南太平洋)總司令,坐鎮珍珠港。
隨後,美國開始在太平洋戰場上對日本侵略軍發起了日漸猛烈的反擊攻勢。
1942年5月7~8日,美國太平洋艦隊在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以東的珊瑚海水域重創日本艦隊,有力地打擊了日本的侵略鋒芒。
6月4日,美軍又在中途島戰役中擊沉日軍4艘大型航空母艦、摧毀日軍332架飛機。
經歷著兩次挫敗之後,日軍被迫承認:"太平洋上的主動權轉入敵人手中。"
1942年8月6日至1943年2月7日,美軍與日軍在所羅門群島南部的瓜達爾卡納爾島進行了長達半年的浴血爭奪戰。
雙方不斷向島上增援部隊,各自的戰鬥部隊經常保持在2~3萬人的規模。
美軍累計投入6萬人,戰死1600人,傷4200人;日軍投入3.6萬人,戰死或失蹤1.5萬人,病死9000人,被俘1000人。
日軍殘部撤走後,美軍完全佔領了瓜島。
為了阻止盟軍的反攻、鼓舞日軍的土氣,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決定親自飛往前線視察。
1943年4月13日,日本聯合艦隊向前線部隊發出絕密電報:"聯合艦隊長官於4月18日起視察巴萊爾、肖特蘭、布因。
前往的有中型攻擊2架、護航戰鬥機6架。
6時從拉包爾出發,8時抵巴萊爾----11時10分抵布因。
"美國海軍情報部門截獲並破譯了全部電文。情報送往華盛頓後,美國海軍部長諾斯克下令幹掉這個偷襲珍珠港的元兇。
4月18日,18架美國遠程戰鬥機從瓜島機場起飛,經過2個小時的低空飛行,於11時10分準時飛抵布因上空。
這時山本的座機和護航機群,也像赴約會似的出現在布因上空。
一架美機對日本護航戰鬥機不屑一顧,直奔第一架日機,一瞬間就把全部子彈傾瀉到山本的座機上。
頃刻間,山本的座機冒著一條長長的黑煙一頭栽進了密林,化為灰燼。
山本五十六的死猶如晴天霹雷,令日本舉國震驚,日軍士氣遭到沉重的打擊。
1943年夏季開始,美軍利用海空優勢,施展"蛙跳式越島戰術",不與日軍逐島爭奪,死拼硬打,致使日軍顧此失彼,處處被動。
1943年9月16日,美軍攻佔新幾內亞的萊城,10月2日攻下芬什哈芬。
12月底,美軍登陸新不列顛島的西部,並逐漸向東推進。
日軍死守拉包爾,10多萬日軍被圍困在島上,進退無路。
1944年4月22日,麥克阿瑟攻佔荷屬新幾內亞北部的荷蘭地亞,並包圍了馬丹和荷蘭地亞之間的威瓦爾。
隨後,美軍跳躍攻佔韋克德島。
5月27日,美軍又跳躍到比阿克島。
前線日軍與大本營的聯繫被切斷,日軍據點被盟軍逐個分割佔領,或被圍困坐以待斃。
7月30日,美軍登陸新幾內亞最西端的鳥頭半島,打通了向菲律賓跳躍進攻的道路。
與此同時,美國中太平洋海空部隊於1943年11月攻佔了吉爾伯特群島。
1944年2月間,又攻佔整個馬紹爾群島。
1944年6月15日,美軍在塞班島登陸。
與日軍激戰20天,殲敵2.6萬人,美軍戰死3400人,傷1.65萬多人。
6月19~20日,美日艦隊進行了馬裡亞納海戰。
美國艦隊擊沉3艘日本航空母艦、重創4艘日本航空母艦,擊落日軍335架飛機。
空戰最激烈時,曾有15架日本飛機同時中彈起火,像燃燒的火炬一樣墜落海中,美國飛行員得意地稱此為"馬裡亞納打火雞"。
經此一戰,日本艦隊的空軍幾乎全軍覆沒,馬裡亞納海域的制空權完全落入美軍手中。7月7日,美軍全部佔領塞班島。
7月21日,美軍在馬裡亞納群島的最大島嶼關島登陸。
苦戰3周,8月10日美軍佔領了關島,戰死1214人,傷5704人,失蹤329人,擊斃日軍1.7萬人,俘虜500人。
馬裡亞納群島被日本視為太平洋上的"防波堤";美軍取得了該群島,不僅獲得繼續前進的海空軍基地,而且遠程轟炸機可以從這裡起飛直接空襲日本本土,直接打擊日本列島。
1944年7月18日,日本首相東條英機被迫辭職,轉入陸軍"預備役"。
7月22日,日本駐朝鮮總督小磯國昭組成新內閣,繼續頑抗。
馬裡亞納戰役之後,麥克阿瑟的西南太平洋部隊與尼米茲的中部太平洋部隊勝利會師,隨後聯合進攻菲律賓及日本本土。
1944年10月20日,麥克阿瑟麾下第6集團軍在萊特島登陸,菲律賓戰役開始。
10月23~26日,美國第3、第7艦隊在萊特灣與日本聯合艦隊進行了4天的海戰,美軍擊沉日本航空母艦4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10艘、驅逐艦9艘。
此後,日軍再也無力與美軍進行海戰了。
萊特灣登陸戰役也在1945年1月1日基本結束,美軍傷亡1.5萬人,斃傷日軍7萬人。
日軍退守呂宋島,1月4~13日,日軍利用僅存的150架艦隊飛機組織"神風特攻隊",用滿載炸彈的飛機直衝敵艦,攻擊美國艦隊;10天中炸沉17艘美國軍艦,重傷20艘,輕傷30艘。
但是,這種自取滅亡的戰術並不能扭轉敗局。1月10月,美軍在呂宋島的仁牙因灣登陸。
3月4日,美軍佔領馬尼拉。
到3月中旬,美軍已經完全控制了菲律賓。
1945年2月3日,美軍開始晝夜轟炸硫黃島。
硫黃島距東京1200公里,島上有2個機場;美軍一旦佔領該島,陸基飛機就可以直接襲擊日本本土。
2月19日,美軍在硫黃島登陸。經過2周的惡戰,殘餘的3000多日軍退進山洞死守。
3月26日,美軍佔領全島,付出7000人陣亡、1.9萬人負傷的代價,日軍2.3萬人除200人被俘外全部戰死。
1945年4月1日,美軍開始登陸沖繩島,出動1400多艘各類艦艇和18.3萬人發動進攻。
沖繩島是琉球群島中的最大島嶼,位於日本列島西南560公里,堪稱是通往日本的門戶。
日軍防守該島的兵力約有10萬人,死守坑道陣地,戰鬥異常艱苦。
6月23日,美軍突破最後一個坑道陣地,但是肅清戰場的戰鬥一致持續到6月底。
沖繩一役是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犧牲最大的一次戰役,陣亡7374人、失蹤239人、31807人負傷。
日軍除7800人被俘外,全部被殲。
從1944年6月至戰爭結束,美國B-29轟炸機對日本本土先後進行了81次大規模戰略轟炸,投彈14萬噸,沉重地打擊了日本軍事工業。而美國潛艇也對日本軍艦和外海航運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加快了日本的崩潰。
隨後,美國開始在太平洋戰場上對日本侵略軍發起了日漸猛烈的反擊攻勢。
1942年5月7~8日,美國太平洋艦隊在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以東的珊瑚海水域重創日本艦隊,有力地打擊了日本的侵略鋒芒。
6月4日,美軍又在中途島戰役中擊沉日軍4艘大型航空母艦、摧毀日軍332架飛機。
經歷著兩次挫敗之後,日軍被迫承認:"太平洋上的主動權轉入敵人手中。"
1942年8月6日至1943年2月7日,美軍與日軍在所羅門群島南部的瓜達爾卡納爾島進行了長達半年的浴血爭奪戰。
雙方不斷向島上增援部隊,各自的戰鬥部隊經常保持在2~3萬人的規模。
美軍累計投入6萬人,戰死1600人,傷4200人;日軍投入3.6萬人,戰死或失蹤1.5萬人,病死9000人,被俘1000人。
日軍殘部撤走後,美軍完全佔領了瓜島。
為了阻止盟軍的反攻、鼓舞日軍的土氣,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決定親自飛往前線視察。
1943年4月13日,日本聯合艦隊向前線部隊發出絕密電報:"聯合艦隊長官於4月18日起視察巴萊爾、肖特蘭、布因。
前往的有中型攻擊2架、護航戰鬥機6架。
6時從拉包爾出發,8時抵巴萊爾----11時10分抵布因。
"美國海軍情報部門截獲並破譯了全部電文。情報送往華盛頓後,美國海軍部長諾斯克下令幹掉這個偷襲珍珠港的元兇。
4月18日,18架美國遠程戰鬥機從瓜島機場起飛,經過2個小時的低空飛行,於11時10分準時飛抵布因上空。
這時山本的座機和護航機群,也像赴約會似的出現在布因上空。
一架美機對日本護航戰鬥機不屑一顧,直奔第一架日機,一瞬間就把全部子彈傾瀉到山本的座機上。
頃刻間,山本的座機冒著一條長長的黑煙一頭栽進了密林,化為灰燼。
山本五十六的死猶如晴天霹雷,令日本舉國震驚,日軍士氣遭到沉重的打擊。
1943年夏季開始,美軍利用海空優勢,施展"蛙跳式越島戰術",不與日軍逐島爭奪,死拼硬打,致使日軍顧此失彼,處處被動。
1943年9月16日,美軍攻佔新幾內亞的萊城,10月2日攻下芬什哈芬。
12月底,美軍登陸新不列顛島的西部,並逐漸向東推進。
日軍死守拉包爾,10多萬日軍被圍困在島上,進退無路。
1944年4月22日,麥克阿瑟攻佔荷屬新幾內亞北部的荷蘭地亞,並包圍了馬丹和荷蘭地亞之間的威瓦爾。
隨後,美軍跳躍攻佔韋克德島。
5月27日,美軍又跳躍到比阿克島。
前線日軍與大本營的聯繫被切斷,日軍據點被盟軍逐個分割佔領,或被圍困坐以待斃。
7月30日,美軍登陸新幾內亞最西端的鳥頭半島,打通了向菲律賓跳躍進攻的道路。
與此同時,美國中太平洋海空部隊於1943年11月攻佔了吉爾伯特群島。
1944年2月間,又攻佔整個馬紹爾群島。
1944年6月15日,美軍在塞班島登陸。
與日軍激戰20天,殲敵2.6萬人,美軍戰死3400人,傷1.65萬多人。
6月19~20日,美日艦隊進行了馬裡亞納海戰。
美國艦隊擊沉3艘日本航空母艦、重創4艘日本航空母艦,擊落日軍335架飛機。
空戰最激烈時,曾有15架日本飛機同時中彈起火,像燃燒的火炬一樣墜落海中,美國飛行員得意地稱此為"馬裡亞納打火雞"。
經此一戰,日本艦隊的空軍幾乎全軍覆沒,馬裡亞納海域的制空權完全落入美軍手中。7月7日,美軍全部佔領塞班島。
7月21日,美軍在馬裡亞納群島的最大島嶼關島登陸。
苦戰3周,8月10日美軍佔領了關島,戰死1214人,傷5704人,失蹤329人,擊斃日軍1.7萬人,俘虜500人。
馬裡亞納群島被日本視為太平洋上的"防波堤";美軍取得了該群島,不僅獲得繼續前進的海空軍基地,而且遠程轟炸機可以從這裡起飛直接空襲日本本土,直接打擊日本列島。
1944年7月18日,日本首相東條英機被迫辭職,轉入陸軍"預備役"。
7月22日,日本駐朝鮮總督小磯國昭組成新內閣,繼續頑抗。
馬裡亞納戰役之後,麥克阿瑟的西南太平洋部隊與尼米茲的中部太平洋部隊勝利會師,隨後聯合進攻菲律賓及日本本土。
1944年10月20日,麥克阿瑟麾下第6集團軍在萊特島登陸,菲律賓戰役開始。
10月23~26日,美國第3、第7艦隊在萊特灣與日本聯合艦隊進行了4天的海戰,美軍擊沉日本航空母艦4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10艘、驅逐艦9艘。
此後,日軍再也無力與美軍進行海戰了。
萊特灣登陸戰役也在1945年1月1日基本結束,美軍傷亡1.5萬人,斃傷日軍7萬人。
日軍退守呂宋島,1月4~13日,日軍利用僅存的150架艦隊飛機組織"神風特攻隊",用滿載炸彈的飛機直衝敵艦,攻擊美國艦隊;10天中炸沉17艘美國軍艦,重傷20艘,輕傷30艘。
但是,這種自取滅亡的戰術並不能扭轉敗局。1月10月,美軍在呂宋島的仁牙因灣登陸。
3月4日,美軍佔領馬尼拉。
到3月中旬,美軍已經完全控制了菲律賓。
1945年2月3日,美軍開始晝夜轟炸硫黃島。
硫黃島距東京1200公里,島上有2個機場;美軍一旦佔領該島,陸基飛機就可以直接襲擊日本本土。
2月19日,美軍在硫黃島登陸。經過2周的惡戰,殘餘的3000多日軍退進山洞死守。
3月26日,美軍佔領全島,付出7000人陣亡、1.9萬人負傷的代價,日軍2.3萬人除200人被俘外全部戰死。
1945年4月1日,美軍開始登陸沖繩島,出動1400多艘各類艦艇和18.3萬人發動進攻。
沖繩島是琉球群島中的最大島嶼,位於日本列島西南560公里,堪稱是通往日本的門戶。
日軍防守該島的兵力約有10萬人,死守坑道陣地,戰鬥異常艱苦。
6月23日,美軍突破最後一個坑道陣地,但是肅清戰場的戰鬥一致持續到6月底。
沖繩一役是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犧牲最大的一次戰役,陣亡7374人、失蹤239人、31807人負傷。
日軍除7800人被俘外,全部被殲。
從1944年6月至戰爭結束,美國B-29轟炸機對日本本土先後進行了81次大規模戰略轟炸,投彈14萬噸,沉重地打擊了日本軍事工業。而美國潛艇也對日本軍艦和外海航運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加快了日本的崩潰。
Author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