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戰爭爆發之後,美國政府秉承一貫的傳統竭力避免捲入戰爭。
1939年9月5日,羅斯福總統簽署了美國中立宣言,同時禁止向各交戰國輸出軍火和戰爭物資。
不過,同樣是基於傳統,美國社會對英國和法國存在著廣泛的同情。
1939年9月的民意調查顯示,80%的美國人希望英、法和波蘭戰勝,德國戰敗。
11月初,美國國會修改了《中立法》,取消了武器禁運。批准實行"現款自運"原則,各交戰國可以向美國購買軍用物資,但是必需支付現款並自行運輸。
1940年夏季,法國戰敗的消息傳來,美國人大為沮喪,美國政府也感到德國的擴張將會威脅到美國的利益。美國政府開始將工業經濟轉入戰時軌道,並不斷擴充和增強國防力量。
而美國的中立政策也發生了有利於同盟國的轉折。
6月14日,巴黎淪陷的當日,羅斯福總統簽署法案:將美國海軍艦隻增加11%。
6月15日,又下令開展最終製造出原子彈的科學研究。
6月30日,美國制定出龐大的軍備工作計劃,規定應製造裝備100萬陸軍的武器,儲備可供200萬軍隊使用的武器,建立可以武裝400萬軍隊的軍工生產能力,航空工業每年應該能供應1.8萬架飛機。
7月3日,國會為此劃撥了50億美元。
7月19日,羅斯福簽署了《兩洋艦隊法》,計劃在未來5年內增擴海軍70%,力圖擁有一支能夠同時在大西洋打敗德國和意大利、在太平洋擊敗日本的海軍。
美國空軍也計劃擴編到210萬人,武裝飛機增加到10萬架。這些軍備計劃清楚地透露出,美國準備進行長期的戰爭。
9月16日,美國國會通過了《義務兵役和軍事訓練法》,美國第一次在和平時期實行了義務兵役制。
到1941年6月30日,美國陸軍兵力從一年前的26.9萬人迅速增至146.2萬人,編成26個步兵師、2個騎兵師、1個摩托化師、4個坦克師和215個職能團,裝備8639架飛機、963輛坦克、7599門火炮、4852門迫擊炮、15971挺各式機槍和92973輛汽車;空軍從4.3萬人增至16.7萬人,編成45個作戰航空隊和6個運輸隊;海軍從18.9萬人增至33.9萬人,擁有15艘戰列艦、6艘航空母艦、1艘護航航空母艦、18艘重巡洋艦、19艘輕巡洋艦、168艘艦隊驅逐艦、113艘潛艇和400多艘輔助艦艇和船隻。美國軍隊的技術裝備擴張之快、水平之高,令所有參戰國家為之汗顏和垂涎。
在加強自身戰備的同時,美國也開始將英國看成是抵抗德、意、日法西斯集團的"第一道防線"。
羅斯福總統不斷地發表"爐邊談話",透過無線電波與美國人民促膝談心;告訴他們,軸心國的勝利將會嚴重危害美國的利益:美國企業將會失去歐洲和亞洲的市場,法西斯擴張將會直接威脅美國的自由、民主和生活方式,因此,應該援助美國的前衛--英國。
而丘吉爾也很善於利用羅斯福的親英態度,他不時地寫信給羅斯福,語調越來越親切。1940年9月丘吉爾在信中告急:"按照現在的損失率,我們將不能支持很久了。
"隨後,在羅斯福的支持下,美、英兩國政府達成協議:美國送給英國50艘舊的艦隊驅逐艦、20艘魚雷艇、150架飛機、25萬支步槍,以此租借英國位於加勒比海的8個基地。
羅斯福認為,有了這些基地就像是給美國套上了"德國攻不破的鋼環"。同時,美國也乘此機會把英國勢力擠出了西半球。
第18節:破除"對美元的迷信"2005年04月20日
1940年下半年,隨著英國軍火訂貨的迅猛增長,英國的外匯和黃金儲備逐漸枯竭。"現款自運"原則出現了問題:英國有船自行運輸,但是已經沒有現金付款。1
2月8日,邱吉爾發出"他全部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封信",緊急呼籲羅斯福給予援助。羅斯福立即表示諒解,並在12月17日的記者招待會上向美國人民指出:"英國自衛的勝利是美國最好的直接防禦",應該破除"對美元的迷信",把戰爭物資租借給英國人。
1941年3月11日,美國國會通過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租借法案》,授權總統把武器和戰略物資出售、轉讓、交換、租借給所有利於美國安全的國家,而不管它們是否有付款的能力。
如此同時,美、英軍方也開始秘密協商兩國軍隊在全球的戰略協作問題。
在美英聯合會議上,兩國制定了"ABC-1號"計劃:認為德國是法西斯同盟的基本力量,應該首先予以擊潰;等待歐洲戰事勝利後,再來消滅日本。
隨後,美英軍事合作轉入了具體行動。
1941年4月11日,羅斯福下令美國大西洋艦隊的巡邏區域擴展到從格陵蘭至亞述爾的整個大西洋西半部。
美國軍艦和飛機發現德國潛艇和巡洋艦後,將向英國通報德國艦艇的位置。因此,英國船隻可以避免與敵艦遭遇,而擁有足夠護衛兵力時,則可以追擊和消滅敵艦。
德國此時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進攻蘇聯,不想與美國開戰。
希特勒於4月15日指令德國海軍避免與美國船隻發生武裝衝突。
到5月底,美國艦艇開始為英國運輸船隊全程護航。6月,英國艦艇獲准參加美國運輸隊。
7月,美國在冰島建立了海軍基地。就這樣,美英合作逐步加緊。
美國雖然還沒有參戰,但是,已經從中立國變成了英國的實際盟友,並且開始願意支持所有抵抗德、意、日侵略的反法西斯國家。
1939年9月5日,羅斯福總統簽署了美國中立宣言,同時禁止向各交戰國輸出軍火和戰爭物資。
不過,同樣是基於傳統,美國社會對英國和法國存在著廣泛的同情。
1939年9月的民意調查顯示,80%的美國人希望英、法和波蘭戰勝,德國戰敗。
11月初,美國國會修改了《中立法》,取消了武器禁運。批准實行"現款自運"原則,各交戰國可以向美國購買軍用物資,但是必需支付現款並自行運輸。
1940年夏季,法國戰敗的消息傳來,美國人大為沮喪,美國政府也感到德國的擴張將會威脅到美國的利益。美國政府開始將工業經濟轉入戰時軌道,並不斷擴充和增強國防力量。
而美國的中立政策也發生了有利於同盟國的轉折。
6月14日,巴黎淪陷的當日,羅斯福總統簽署法案:將美國海軍艦隻增加11%。
6月15日,又下令開展最終製造出原子彈的科學研究。
6月30日,美國制定出龐大的軍備工作計劃,規定應製造裝備100萬陸軍的武器,儲備可供200萬軍隊使用的武器,建立可以武裝400萬軍隊的軍工生產能力,航空工業每年應該能供應1.8萬架飛機。
7月3日,國會為此劃撥了50億美元。
7月19日,羅斯福簽署了《兩洋艦隊法》,計劃在未來5年內增擴海軍70%,力圖擁有一支能夠同時在大西洋打敗德國和意大利、在太平洋擊敗日本的海軍。
美國空軍也計劃擴編到210萬人,武裝飛機增加到10萬架。這些軍備計劃清楚地透露出,美國準備進行長期的戰爭。
9月16日,美國國會通過了《義務兵役和軍事訓練法》,美國第一次在和平時期實行了義務兵役制。
到1941年6月30日,美國陸軍兵力從一年前的26.9萬人迅速增至146.2萬人,編成26個步兵師、2個騎兵師、1個摩托化師、4個坦克師和215個職能團,裝備8639架飛機、963輛坦克、7599門火炮、4852門迫擊炮、15971挺各式機槍和92973輛汽車;空軍從4.3萬人增至16.7萬人,編成45個作戰航空隊和6個運輸隊;海軍從18.9萬人增至33.9萬人,擁有15艘戰列艦、6艘航空母艦、1艘護航航空母艦、18艘重巡洋艦、19艘輕巡洋艦、168艘艦隊驅逐艦、113艘潛艇和400多艘輔助艦艇和船隻。美國軍隊的技術裝備擴張之快、水平之高,令所有參戰國家為之汗顏和垂涎。
在加強自身戰備的同時,美國也開始將英國看成是抵抗德、意、日法西斯集團的"第一道防線"。
羅斯福總統不斷地發表"爐邊談話",透過無線電波與美國人民促膝談心;告訴他們,軸心國的勝利將會嚴重危害美國的利益:美國企業將會失去歐洲和亞洲的市場,法西斯擴張將會直接威脅美國的自由、民主和生活方式,因此,應該援助美國的前衛--英國。
而丘吉爾也很善於利用羅斯福的親英態度,他不時地寫信給羅斯福,語調越來越親切。1940年9月丘吉爾在信中告急:"按照現在的損失率,我們將不能支持很久了。
"隨後,在羅斯福的支持下,美、英兩國政府達成協議:美國送給英國50艘舊的艦隊驅逐艦、20艘魚雷艇、150架飛機、25萬支步槍,以此租借英國位於加勒比海的8個基地。
羅斯福認為,有了這些基地就像是給美國套上了"德國攻不破的鋼環"。同時,美國也乘此機會把英國勢力擠出了西半球。
第18節:破除"對美元的迷信"2005年04月20日
1940年下半年,隨著英國軍火訂貨的迅猛增長,英國的外匯和黃金儲備逐漸枯竭。"現款自運"原則出現了問題:英國有船自行運輸,但是已經沒有現金付款。1
2月8日,邱吉爾發出"他全部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封信",緊急呼籲羅斯福給予援助。羅斯福立即表示諒解,並在12月17日的記者招待會上向美國人民指出:"英國自衛的勝利是美國最好的直接防禦",應該破除"對美元的迷信",把戰爭物資租借給英國人。
1941年3月11日,美國國會通過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租借法案》,授權總統把武器和戰略物資出售、轉讓、交換、租借給所有利於美國安全的國家,而不管它們是否有付款的能力。
如此同時,美、英軍方也開始秘密協商兩國軍隊在全球的戰略協作問題。
在美英聯合會議上,兩國制定了"ABC-1號"計劃:認為德國是法西斯同盟的基本力量,應該首先予以擊潰;等待歐洲戰事勝利後,再來消滅日本。
隨後,美英軍事合作轉入了具體行動。
1941年4月11日,羅斯福下令美國大西洋艦隊的巡邏區域擴展到從格陵蘭至亞述爾的整個大西洋西半部。
美國軍艦和飛機發現德國潛艇和巡洋艦後,將向英國通報德國艦艇的位置。因此,英國船隻可以避免與敵艦遭遇,而擁有足夠護衛兵力時,則可以追擊和消滅敵艦。
德國此時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進攻蘇聯,不想與美國開戰。
希特勒於4月15日指令德國海軍避免與美國船隻發生武裝衝突。
到5月底,美國艦艇開始為英國運輸船隊全程護航。6月,英國艦艇獲准參加美國運輸隊。
7月,美國在冰島建立了海軍基地。就這樣,美英合作逐步加緊。
美國雖然還沒有參戰,但是,已經從中立國變成了英國的實際盟友,並且開始願意支持所有抵抗德、意、日侵略的反法西斯國家。
Author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