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0日 星期六

動物世界的應激反應

   應激反應,這是我們時代的一個很時髦的名詞。這個詞是從英語Stress翻譯過來的,它的意思是「緊張、負擔、緊迫感」。通常用這個名詞說明現代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
  西德一位專門研究動物表現的學者德列捨爾指出,從猿猴到蜜蜂,都有這種應激反應。各種動物都用不同的方式來躲避這種反應。他舉出了許多例子。
  在亞洲熱帶草原上,逮獸者就在越野汽車上用繩索套長頸鹿。套住之後,裝進籠子,放在大卡車上。好像大功告成了吧,不,卡車的發動機一響,長頸鹿就倒下了。診斷結果:死於應激反應。
  如果抓到一隻工蜂,把它和它的蜂房隔離開,就是給它多少蜜,它也活不長久。它在被監禁的地方嗡嗡叫,爬來爬去,幾小時之後就死了。這不是因為過累,而是因為離開同伴後的應激反應。蜜蜂被俘,它的血液裡產生了激素,把機體的全部活動,都引向追求一個目的——回自己的蜂房。強烈的應激反應本來是防止死亡的,但是,如果不能很快得到自由,這種大自然賦予的應激反應,又會成為要命的東西。
  西德一家動物園的經理很得意:關在有假山的猴捨裡的恆河猴,繁殖很快,而且一歲多的小猴,個頭兒就很大了。突然禍從天降:90只朝夕和睦相處的猴,竟廝打起來,一片尖叫聲,都往死裡咬。不得不用消防龍頭來驅散這場混戰,但地上已經有17具屍體。這也是應激反應引起的。猴捨裡猴太多,互相躲不開,一分鐘也不得安寧,逐漸增長的應激反應一下子破壞了克制能力,混戰就爆發了。
  當動物為自己的生存感到恐懼而又找不到生路的時候,當它們被俘而又不可能逃跑的時候,當它們離開了已經習慣的環境回不去的時候,應激反應就產生了。
  哺乳動物機體的應激反應,大體上是這樣一個過程:壓迫的作用被感覺器官接受,通過神經把警報傳送到丘腦,丘腦造出激素作為對信號的回答『這激素催垂體造出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去影響腎上腺皮質,於是,腎上腺往血液裡送氫可的松。在幾秒鐘的時間裡,這些東西就把機體的全部能量動員起來,如有必要,還有最後的儲備。這樣就取得「運動效果」,在安寧狀態是不可思議的。
  當獵犬逼近兔子洞的時候,你以為,兔子就瞪著眼乾等嗎?不,它就像一輛準備出發的競賽汽車,先發動馬達,空轉……兔子蹲在洞裡,心臟跳動得非常快,把血液輸送到肌肉,時刻準備著起跑,只要被追捕者發現,就以最快的速度衝出去。表面上沒有動,實際上像壓緊了的彈簧。其實,對兔子的身體來講,奔跑未必有害,但是長時間的「馬達高速空轉」無疑是有害的。還有,當兔子感覺到有追捕者時,為了減輕精神上的負擔,在獵人還沒有出現時,常常是先跑兩圈。
  快跑和其它體力活動,是解除應激反應的一種重要方式。美國生物學家瓦依斯做過試驗,他把一些鼠關在窄小的籠子裡,用使它們難受、但不會危及性命的電流來電它們。有一半鼠是不能動的,另一半在籠子裡可以「跑」——用前腿在轉輪上「跑」。結果,應激反應的後患(體重減輕和胃潰瘍)主要落在不能動彈的鼠身上。
  生態學家把這種沒有什麼意義的、但是能減輕應激反應的活動,稱為紊亂活動。例如公雞相鬥,有時停下來啄面前的土地,公椋鳥則是整理自己的羽毛。這種奇怪的動作有深奧的生物學意義。動物相鬥,或因比高低,或因爭配偶,或因搶食物。只要對方服了,不見得非要命,但是積蓄的緊張(精神上和體力上的),即應激反應,需要解除,這就要靠紊亂活動,也就是不相干的、與當時情勢沒關係的動作。人在爭吵時不是也有拍桌子的嗎?這也是靠紊亂活動來解除緊張。
  動物在自己的群裡快失去地位時,也會產生應激反應,例如老了的象,打了敗仗的獅子或狼,常常被趕出群,過著悲慘的生活。應激反應使它們變得特別好戰、陰險。它們好像要向自己的同族證實,現在就讓它們退出還為時太早,不過這種努力往往是最後的、無濟於事的。很快這孤獨的野獸就要死了,很難講是老死的,還是因為應激反應折磨死的。
  加拿大禁獵區的巡邏人員,還講了這麼一個故事:有一隻老了的母狼,在狼群裡不願服從比它年輕和強壯的狼,一來就要較量,最後,它終於被趕走。
  三天後老母狼嘴裡叼著一隻鹿來找狼群,它是想說明:「我給你們送吃的來了,讓我回來吧。」狼群真的收留了它。它成了普通一員,再也不爭當頭頭了。它還幫助年輕的母狼帶小狼,休息時放哨,獵食時特別賣力氣,再也不和年輕力壯的頂牛了。簡而言之,它又成了群落中享有充分權利的一員,儘管沒有當頭頭。這樣,又可多活幾年。
  我們也可以讓親人延長壽命,給他們安排一些他們力所能及的工作,讓他們感覺到,他們是人們需要的,是有用的,這就是德列捨爾的結束語。
Translator :劉昌炎
 

私密保養品
情趣玩具

另類情趣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