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6日 星期五

記憶的「秘訣」

   重複多次的學習和複習雖是必要的,但機械被動,奉命行事,不知其樂地死記硬背永遠是事與願違,毫無裨益的。
  鍥而不捨的頑強學習精神固然難能可貴,但已經疲勞到極限、無精打采、昏昏欲睡之時,繼續「堅持」學習,無疑是自我折磨,自欺欺人。
  要牢牢記住你學習的知識,必向其傾注你的全部感情,要像凝視你初戀的情人那樣去「看書」,愛之越深,記之越牢。
  千萬不要強迫自己或他人去學習、鑽研對之毫無興趣的事物,要善於發現自己真正興趣所在,對其獻出你全部的愛。
  永遠不要埋怨自己的腦子不夠用,不要自歎「我的腦子不好」或「我老了,腦子記不住東西了」。應該記住:任何時候你腦子中的大部分地方還是未開墾的處女地,只要精耕耘,何愁不結纍纍果實?!
Provenance :《科學世界》
 


怎樣提高閱讀速度

   小時候在費城時,我一定是把所有出版的連環畫都看遍了。(當然那時出版的連環畫比現在少多了。)我旋風似的在幾天內把所有的連環畫都掃視一邊,然後便捧著那中間幾本精彩的,一直到下一批連環畫出版為止。真的,我當孩子的時候,這種閱讀把戲確實是非常簡單的。
  可是當我慢慢長大了一些,我敢說我眼球一定是比小時候轉得慢了,要不然也肯定是出了什麼別的毛病!你懂我的意思嗎?連環畫堆得越來越高,我和我兄弟拉塞爾都看不過來了!
  一直到我得了博士學位,我才總算弄懂了這並不是我眼球的過錯。謝天謝地,它們還和原來一樣正常。問題是,當今世界上要看的東西太多了,而允許我們看它們的時間又太少了。
  不過我可以告訴你,我至今仍在看連環畫,除此之外還有小說、報紙、劇本,外加各地信件。我甚至還在看關於閱讀的教科書,這東西告訴我們怎樣才能看得快的竅門。
  我在這兒透給你一點秘密,現在有上百種各式各樣的技巧能提高你看書的速度,而且我知道其中有三種是特別靈的。如果你學了這三種技巧,不妨立即用用它們。這麼一來,你也會有時間去享受一下連環畫的趣味,跟著馬克·吐溫大笑一陣,或者捧著《戰爭與和平》痛哭一場。準備好了嗎?
  好,現在就開始。
  頭兩個辦法能讓你在極短的時間內通讀數以「噸」計的材料——當然不是一個字一個字地挨著念。這樣的閱讀技巧給你讀物的大概意思,從而使你不必為那些大塊頭的、不需細讀的部分費時間。
  1.預讀--用來對付又長又艱深的閱讀材料。
  預讀對於應付大篇幅文字,如冗長的雜誌、報刊文章、商業報道和寫實報道之類有特殊的功效。這種方法可以使你比一般人少用9/10的時間而獲得幾乎一半的信息。
  方法:不論是什麼文章,先看一下它的開始兩大段,接下來看每段的第一句話,最後看一下末尾兩大段。
  預讀顯然不能給你每一個細節,不過它能節省你的時間,使你不去看那些你不想看——或者不需要看的東西。
  請注意,預讀法是讓你用來對付那些長而生疏的材料的,對於短小文章,下面有更好的辦法。
  2.略讀——應用於短小簡單的文章。
  略讀對於從輕鬆讀物如流行雜誌、報紙的娛樂體育欄中瞭解大致情況是一個好辦法。略讀一本週刊或一份日報文娛欄的時間,能比你用一般方法看它們所用的時間少一半。此外,略讀還是複習以前看過的資料的絕好辦法。
  方法:想像你的兩隻眼睛是兩塊磁鐵,強迫它們很快地在每行字上掃過,每行只去注意幾個關鍵的詞。
  每個人略讀時所選的關鍵詞都不一樣,你和我略讀同一篇文章時,儘管關鍵詞不全相同,但兩人所領會的原文意思會非常相近。
  為了讓你更清楚怎樣略讀,我把我在略讀時所選的關鍵詞括起來,你不妨也試試。不過注意,應該在10秒鐘內略讀完這段文字。
  我兄弟(拉賽爾)(覺得有鬼)(夜裡)呆在(衣櫃)裡,我對他說(他發瘋了)。
  「不信你去(檢查一下)嘛。」他說。
  (我不想)去。拉賽爾說我膽小得(像老鼠)。
  (「才不是呢。」)我說。
  「你就是。」他說。
  (我嚇唬他)鬼要在(半夜)來(吃他)。他哭了起來。爸(爸走了進來),(命令)魔鬼都(滾出去)。然後叫我們(去睡覺。)
  (「如果我再聽見)一點鬼的聲音,」我兄弟說,(「我就教訓你。」)
  我們很快(睡著了)。你可能也(猜到了)吧?那些鬼(再也)(沒有回來)。
  到現在為止,你已經能用預讀和略讀很快地知道文章內容了。但因為你並沒有看所有的字,所以這兩種技巧都不能保證你得到一半以上的細節。讓我們來看第三種技巧。
  3.組讀——滿足那些既要高速度,又要高效率的人們。
  我們中間大多數人看書時都是一個字挨一個字地看,一次只看一個字,就像這樣:我-的-兄-弟-……
  很可能直到現在你看書還用這種方法,特別是當你碰上儘是難字的文章的時候。這樣的讀書法實在是快速閱讀的一大障礙,它使你看書的速度大大減慢了。組讀教你怎樣一次就看一組字,而不是一個字。
  方法:練習使你的眼睛能夠在一瞥中同時看到3~4個字。
  我再示範一次,組讀同一篇文章。圈在一起的字是一瞥中同時看到的。
  (我兄弟拉賽爾)(覺得有鬼)(夜裡呆在)(衣櫃裡)(我對他說)(他發瘋了。)
  (「不信你去)(檢查一下嘛。」)(他說。)(我不想去)。(拉賽爾說)(我膽小得)(像老鼠。)(「我才不是呢。」)(我說。)
  (「你就是。」)(他說。)
  (我嚇唬他)(鬼要在半夜)(來吃他。)(他哭了起來。)(爸爸走了進來,)(命令魔鬼)(都滾出去。)(然後叫我們)(去睡覺。)
  (「如果我再)(聽見一點)(鬼的聲音,」)(我兄弟說,)(「我就教訓你。」)
  (我們很快)(睡著了。)(你可能也)(猜到了吧?)(那些鬼再也)(沒有回來。)
  開始組讀時你的眼睛會覺得不習慣,這是正常的。經過一些練習你就會運用自如了。
  好,讓我們來試試吧。選一段簡單的文章,盡可能快地組讀一遍,然後再用你習慣的方法看一遍,檢查一下第一遍看時漏掉多少。
  如果你組讀時沒漏掉很多,那麼你的閱讀速度和技能就已經提高了。每天練習15分鐘,一星期下來你就能掌握組讀這種技巧了。
  你看,現在你有三種技巧能提高看書速度了:預讀幫你裁去大量不必讀的東西;略讀幫你很快知道輕鬆文章的內容;還有組讀,使你同時提高閱讀速度和理解程度。
  試試吧!經過一定的練習,你將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看大量的東西—不論是在學校、工作單位還是在家裡。你甚至還會有足夠的時間來看你最喜愛的連環畫呢!哦,還有《戰爭與和平》!
Author :比爾·考斯貝
 


愛因斯坦的草稿

                               一
  190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26歲了。他居住和工作在瑞士。
  這一年裡,愛因斯坦向一個科學報編輯部送交了一份薄薄的、藍色的小冊子——只有36頁。這就是他的論文「運動物體中產生的電動力學」,在這篇論文中他第一次闡述了他那著名的相對論的最主要的原理。
            二
  從這篇論文發表以來過去了30年,愛因斯坦已是舉世聞名的科學家了。1933年他就開始流亡國外,因為他在德國的故鄉被法西斯控制著。這時他遷居在美國的一個小城市裡。
  1936年,正是在西班牙進行反法西斯戰爭的年代。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不是一名戰士,他只是一個正直的人,他明白法西斯意味著什麼……
            三
  世界上許多國家的人民都想去援助西班牙的反法西斯戰爭。在美國,人們組織了一支部隊想盡快地開赴西班牙前線,但沒有足夠的經費。這時,其中的一個人說:「我們去找愛因斯坦吧,他一定會幫助我們的。」他的戰友都贊同這個意見,於是這個年輕的反法西斯戰士就去見那位名聞全球的科學家。
  在一間簡樸的工作室裡他和那位睿智的、平靜的老人面對面坐著。
  談話是簡短的。「我們有人,但是沒有錢。」
  愛因斯坦沉默著,抽著煙。
  「而錢就意味著飛機、炸彈、汽車、汽油和戰士的衣裝,而這一切又意味著:西班牙的自由。」
  「好吧,」愛因斯坦說,「我把我所有的財產都給你們,但是這並不多。」他站了起來。
  「不,」年輕人也站了起來,「我們不想要您的錢。把您的論文給我們,就是那篇『運動物體中產生的電動力學』。」
  愛因斯坦注視著年輕人,他弄不懂,那篇過去的論文對西班牙戰爭會有什麼用處。
  「把那篇論文的原始草稿給我們吧。」年輕人要求說。
  愛因斯坦明白了。反法西斯戰士想把這篇草稿賣錢。「好主意!」愛因斯坦說,「遺憾的是不可能,原始草稿不在這兒,它留在了德國……也許你們拿另外一篇去?」
  「不,我們只要這一篇,為此我們可以得到400萬美元。」年輕人回答,「400萬,真的。」
  愛因斯坦緘默良久,終於他說:「兩天以後您再來吧。」
  
   四
  年輕的反法西斯戰士走了以後,愛因斯坦立即坐在桌前,開始從雜誌上把那篇論文抄下來。這是一件枯燥的工作,但是愛因斯坦幹起來卻高興得像個孩子。他時常叫道:「又是一顆炸彈。」或者「這簡直是一整架飛機!」
  兩天以後反法西斯戰士得到了愛因斯坦的草稿。很快就傳來了他們在西班牙反法西斯戰場上戰鬥的消息。
Translator :南蘭
 


米開朗琪羅的性格

  在他年輕時代,酷愛學習使他陷入了絕對的孤獨。在旁人眼裡,他孤芳自賞,生性乖僻,瘋瘋癲癲。不論何時,社交活動總使他感到膩煩。他沒有朋友,只和幾位嚴肅的人士來往。他生平只愛過一個女人——著名的德·貝斯凱爾侯爵夫人維多利阿·柯羅娜,但那也無非是種柏拉圖式的戀愛。
  確實,他自己就善於把人的形象理想化,而毋須借用別人的理想。能證實這一點的是:這個人雖然很少作過僅僅是賞心悅目的美術作品,可是不論在什麼地方見到了這種美,他都會對之傾注滿腔的熱情。一頭美麗的山羊,一片美麗的風景,一座美麗的山,一片美麗的樹林,一條好看的狗,無不引得他出神入迷。就像以前人們誹謗蘇格拉底的愛情一樣,人們對他愛美的天性也散佈了不少流言蜚語。
  他慷慨大度,他分贈掉了大量自己的作品。他說過:「不管我多麼有錢,我的生活始終過得如同貧人一樣。」他從來不想那一切構成一個庸人生活涵義的東西。他吝惜的唯有他的精力。
  在進行重大的創作期間,他常常和衣而睡,免得花去被衣束帶的時間。他睡眠很少,而且經常半夜起床,抓起雕刀或鉛筆記下他的構思。每逢那種時日,他的一日三餐僅是幾片麵包而已。清晨他把麵包揣在懷裡,以後在梯子上一邊工作,一邊啃麵包充飢。只要有一個旁人在場,就能完全擾亂他的情緒。他必須有一種與世隔絕之感,方能得心應手地工作。為身邊瑣事而忙碌,對於他來說簡直是種折磨。儘管在認為值得耗費精力的大事上,他果斷而有魄力,可是在小事上,他卻羞赧不前,例如他就從來不願出面舉行一次晚宴。
  在他塑造的成千上萬的人物形象之間,沒有一個被他遺忘過。他說,不經預先回憶一下,他是否已經用過這個形象,他是絕對不動手勾畫草圖的。
  因此,在他筆下,從不見重複。儘管在生活的一切方面他是那樣地溫善、隨和,可是在藝術上他是難以想像的多疑和苛求。他親手為自己製造鋸子、雕刀,不論什麼細微末節,他都不信託別人。
  一當他在一件雕像中發現有錯,他就放棄整個作品,轉而另雕一塊石頭。由於他往往不能把自己的宏偉構思付之實現,甚至在他的天才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時,他所完成的雕像還是為數不多的。
  有一次,一剎那之間他失去了耐心,竟把一座幾乎峻工的巨大群像打得粉碎,這是一座《哀悼基督》的雕像。
  一天,紅衣主教法爾耐茲在鬥獸場附近碰見了這位已是風燭殘年的老人在雪地裡行走,主教停下車子,問道:「在這樣的鬼天氣,這樣的高齡,你還出門上哪裡去?」「上學院去。」他回答說,「想再努一把力,學點東西。」
  米開朗琪羅的門徒,騎士利翁納曾把他的肖像刻在一塊紀念碑上,當他徵詢米開朗琪羅的意見,問他想在陰面刻上什麼的時候,米開朗琪羅請他刻上一個由一條狗引路的盲人,並加上如下的題辭:我將以你的道路去啟示有罪之人,於是不貞潔的心靈都將皈依於你。
  米開朗琪羅(1475-1564),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家、畫家、建築師和詩人。
Author :司湯達
 


語言大師談語言質量的十條標準

  如何提高語言的質量?好的語言應達到什麼標準,應具備些什麼特點呢?
  一、語言要正確,也就是說,要符合一定時代標準語言的一般規範。A·N·皮薩烈夫說:「語言運用得不正確,會導致思維發生錯誤,進而造成實際生活中的失誤。」
  二、語言要準確,就是說,要符合言者和筆者本人的原意。K·費定說:「語言的準確性,不僅是健康文風的要求,而且首先是健全的理性的要求。」
  三、語言要明確,那就是要使聽者和讀者聽得明或看得懂。古希臘時代羅馬的雄辯術教師昆蒂利安寫道:「講話不能使人不解其意。」
  四、語言要有邏輯,即符合邏輯律。語言的紊亂乃為思維混亂所致。H·T·車爾尼雪夫斯基有言:「思緒不清,則語言不明。表達上的不切和含糊只說明思維的混亂。」
  五、語言要樸實,即淳美自然。筆法不怪僻,不浮華。·H·托爾斯泰曾說:「誇張和做作的詞句是用來掩飾空洞的內容的。」
  六、語言要豐富,即運用多種語言表達手段。高爾基曾教導說:「你們給自己提出的任務應是:一定要經常不斷地求得語彙的更大豐富,要有更多的形形色色的語彙。」
  七、語言要精煉,就是沒有多餘的語句,沒有不必要的重複。高爾基還說過:「如果有個人寫起來廢話連篇,這就說明他自己也不甚明瞭他說些什麼。」
  八、語言要純潔,就是要從其中剔除不規範的語句,土語、行話、俗語、俚語以及沒有必要使用的外來語。B··別林斯基說:「在有同義的俄語詞的情況下去使用外來詞,這就意味著損害健康的文意和文風。」
  九、語言要生動,即忌刻板,要富有表達力、形象性和激情。A·H·托爾斯泰說:「語言應當是活生生的。」
  十、語言要諧美,就是要悅耳動聽。選詞造句要顧及音律。A··契訶夫說:「在一般情況下,應避免使用音色不美,拗口的詞。我就不喜歡那些帶許多絲音的詞,我總是避免使用它們。」
Provenance :《怎樣說更好些》
 


生活質量

  「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這篇文章介紹了德國人是怎樣看待「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及它們之間的關係的。
   ——譯者
  人越窮,其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之間的關係就越密切。1945年,德國人的生活質量取決於一塊麵包,一雙不漏水的靴子和一所修復了的房子。當人們生活越來越富裕的時候,上升著的生活水平曲線就明顯地離開了迅速下降的生活質量曲線。70年代,德國人生活質量的好壞是以下列情況來衡量的:1.工作使人感到愉快呢,還是使人感到單調而疲乏;2.與別人交往時,是受到尊敬還是受到蔑視;3.休息時是否有安靜的環境;4.晚餐時是否有電話打攪。
  如果一個工人每月拿回家的工資不是1300馬克,而是1500馬克,他就可以購買一些他早已盼望的、能使他和家裡人高興的東西。一般來說,他的生活質量也就隨之而提高了。如果一個經理一個月的收入不是3萬馬克,而是4萬馬克,這至多只能提高他的威望、地位,如此而已。但與生活質量毫無關係。
  生活質量最基本的要求是要能維持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初期,對成千上萬的德國人來說,多一塊麵包或一把米是生死攸關的事。
  在一個人處於飢餓狀態時,如果他能找到食物,他的生活水平就會因此而提高;同時他的生活質量也會得到改善。如果一個人的食物超越了一個正常人所需要的保質保量、味美豐富的食物界線,他的生活水平也會提高,但他的健康乃至他的生活質量的基礎就會因此而遭到破壞。這裡,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這兩條曲線是分開的,並且,生活質量這條曲線同生活水平這條曲線不是平行的,而是下降的。由此可見,生活水平可以通過各種消費方式而提高,生活質量則不然。
  以上的一切對個人來說是有效的。對整個社會來說同樣也適用。印度農業生產的提高對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都會產生影響。而安眠藥生產的提高只是生活質量下降的標誌。
Author :艾啥德·埃普勒
 


一部驚人巨著

   問問你最有學問的朋友,下列妙語警句出於何人手筆:
  「結局好,一切好。」(莎士比亞,理所當然。)
  「人以三事見性格:賞錢、酒量和脾氣。」(王爾德?伏爾泰?)
  「罪證不足莫先罪。」(西塞羅?霍爾姆斯?)
  「不解的夢,猶如未拆的信。」(弗洛伊德?)
  當你知道上述格言無不出自《猶太法典》時,你也許會大吃一驚。我敢打賭,受過最好教育的美國人中,有95%的人說不上《猶太法典》是啥樣的。然而,這部法典卻是我們瞭解紀元前猶太教的主要來源之一,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從中引出基本道德法規、大量信條以及神學基礎的寶庫。
  下面不妨再舉一些這部法典中光彩奪目、充滿人生哲理的有關引文: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切勿威嚇孩子:要麼罰他,要麼饒他……非打不可,就使用小草一棵。」
  「增加真理。就是減少真理。」
  《猶太法典》井非像許多人認為那樣是指《舊約》的前5章;那5章古代希伯來人稱作《摩西書》,或曰《摩西律》。《猶太法典》是一部浩然巨著,輯有「小書」63部,英譯本長達35卷,據估計,它記載了公元前5世紀到公元後8世紀間持續1200年之久的群賢諸家研討所得。前後共有兩千多位學者、法師、哲人參加過聖地巴勒斯坦和巴比倫大學堂中舉行的這些討論。來到兩地學術中心的,都是當時最傑出、最博學的賢哲之輩;世界各地的猶太教法師、法官也紛紛寄來一件件縷析入微的文書,藉以各抒所見,共商大。
  許多世紀以來,這部法典在基督教世界中只有一些零零散散、經過篡改的摘錄。在巴黎、羅馬、托萊多、君士坦丁堡等地,教士和皇帝,上自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下至納粹分子和其他狂熱分子,全都詛咒它,宣佈其為非法,把它撕個粉碎,要麼就把《法典》付之一炬。
  然而,如同今天世界各地虔誠的猶太人一樣,過去猶太男子(還有貴族女子)沒有一個不在研習《猶太法典》。每天誦讀一部分猶太教經文或者法典,尤其是在安息日,乃是一種極重要的「德行」。他們這樣做,過去和現在都被認為是為來世「積德」。
  猶太人被放逐出聖地後,散居他鄉,來到耶路撒冷、科爾多瓦、孟買、神戶、喀土穆或是基輔,於是在那裡的小商店裡、小市場上、農村集市中,常常可以見到這樣的情景:一些小商人、補鞋匠、苦力、車伕、麵包師或理髮匠在全神貫注地閱讀他們最愛讀的《猶太法典》中的《長老倫理》篇。
  《猶太法典》一書被譽為一部具有偉大見解、偉大力量的寓言、傳說、軼事的知識寶庫。這些寓言、傳說和軼事並非寫下供人消遣之用,而是一種誨人的工具,是使人們接受道德教訓的有趣方法。這裡不妨再舉小例一則:
  「世界之道,莫不皆然:生了孩子,大家高興;有人長逝,眾人哀號。我們卻要一反其道。只因為嬰兒大小,一生難料;有人壽終正寢,我們要為其高興,因他已走完漫長的征程,如果帶著不朽美名的花冠離開今生,更要算是莫大的福分。」
Author :利奧·羅斯頓
 


生活是美好的

   生活是極不愉快的玩笑,不過要使它美好卻也不很難。為了做到這點,光是中頭彩贏20萬盧布,得個「白鷹」勳章,娶個漂亮女人,以好人出名,還是不夠的——這些福分都是無常的,而且也很容易習慣。為了不斷地感到幸福,那就需要:(一)善於滿足現狀;(二)很高興地感到:「事情原本可能更糟呢。」這是不難的。
  要是火柴在你的衣袋裡燃起來了,那你應當高興,而且感謝上蒼:多虧你的衣袋不是火藥庫。
  要是有窮親戚上別墅來找你,那你不要臉色發白,而要喜洋洋地叫道:「挺好,幸虧來的不是警察!」
  要是你的手指頭紮了一根刺,那你應當高興:「挺好,多虧這根刺不是紮在眼睛裡!」
  如果你的妻子或者小姨練鋼琴,那你不要發脾氣,而要感激這份福氣:你是在聽音樂,而不是在聽狼嗥或者貓的音樂會。
  你該高興,因為你不是拉長途馬車的馬,不是寇克*的「小點」,不是旋毛蟲,不是豬,不是驢,不是茨岡人牽的熊,不是臭蟲。……你要高興,因為眼下你沒有坐在被告席上,也沒有看債主在你面前,更沒有跟主筆土爾巴談稿費問題。
  如果你不是住在十分邊遠的地方,那你一想到命運總算沒有把你送到邊遠地方去,豈不覺著幸福?
  要是你有一顆牙痛起來,那你就該高興:幸虧不是滿口的牙痛。
  你該高興,因為你居然可以不必讀《公民報》,不必坐在垃圾車上,不必一下子跟三個人結婚。……
  要是您給送到警察局去了,那就該樂得跳起來,因為多虧沒有把你送到地獄的大火裡去。
  要是你挨了一頓樺木棍子的打,那就該蹦蹦跳跳,叫道:「我多運氣,人家總算沒有拿帶刺的棒子打我!」
  要是你妻子對你變了心,那就該高興,多虧她背叛的是你,不是國家。
  依此類推……朋友,照著我的勸告去做吧,你的生活就會歡樂無窮了。
  *寇克是19世紀德國的細菌學家,「小點」指細菌。
Author :契訶夫
 


2018年1月2日 星期二

遠與近

   在小鎮郊外離鐵路不遠的土坡上,有一所裝有別緻的綠色百葉窗的潔白小木屋。屋子的一側是個園子,裡面幾塊菜地構成整齊的圖案,還有一個八月末結著熟葡萄的架子。屋前有三棵大橡樹,夏天以它濃郁的樹蔭遮蔽著小屋。另一側,生機盎然地長著一溜鮮花,與鄰居為界。整個環境瀰漫著一種整齊、節儉而又樸素的舒適氣氛。
  每天下午兩點過幾分,就有一輛區間特快列車路過這裡。這時,這個龐然大物,剛在附近的小鎮上停下喘了口氣,正開始有節奏地伸展開身體,但還沒有達到它全速前進的可怕程度。它從從容容地躍入視野,隨著蒸氣機強有力的轉動,它一掠而過,沉重的車廂壓在鐵軌上,發出一陣低沉平和的隆隆聲,然後便消失在遠處的彎道上了。每隔一段距離,火車便將濃煙噴向道旁草地的上方。起先,從它噴出濃煙的吼叫聲中可以聽出它在前進。最後,一切都聽不見了,只有那速度穩定而有節奏的車輪聲,漸漸消失在下午令人睏倦的寂靜中。
  二十多年來,每當這列火車駛近小屋時,司機就拉響汽笛,聽見這信號,便有一個女人出現在小屋後面的門廊裡並向他揮手。最初,她身邊偎依著一個很小的孩子,現在這孩子已經長成一個體態豐滿的姑娘。每天,她仍舊和母親一塊到門廊去向他招手。
  司機就這樣常年開著車。他老了,頭髮變得灰白。他曾經駕駛他那重載滿員的巨大火車,上萬次地穿越大地。他自己的孩子已經長大成人,而且結了婚。曾有四次,在前方的軌道上,他看見釀成悲劇的可怕的黑點,凝聚著恐懼的陰影,像炮彈一樣朝著車頭直射過來——一次是一輛輕便馬車,車上擠滿一排排面容驚恐的孩子;另一次,一輛蹩腳的汽車在鐵軌上拋錨,車上的人都嚇得呆若木雞;還有一次,一個衣衫襤褸的流浪漢走在鐵路邊,他又老又聾,完全聽不見鳴笛的警告;又一次窗內有人忽然尖叫一聲跳了出去——這一切他都看見了,懂得了,凡是像他這樣的人所能瞭解的悲哀、歡樂、危險以及勞累,他都遇到過。在那忠實的服務中,他飽經風霜,變得滿臉皺紋。他的工作使他養成了盡忠職守、勇敢和謙恭的品質。現在他老了,具備了他這一類人特有的那種尊嚴和智慧。
  但是,不管他見過什麼樣的危險和悲劇,在他腦海裡留下的印象都不如那座小屋和那揮動胳膊大膽而自由地向他招手的女人來得深刻。這印象美好而持久,超然於一切變更和毀滅之上,不管遇到什麼樣的不幸、悲哀和過失,打破他日復一日鐵一般的時間表,它總是永恆不變的。
  一看見這座小屋和兩個女人,他就體驗到一種從未有過的極不尋常的幸福。他曾在一千種光線、一百種天氣裡見過她們。他在冬天灰白而刺目的陽光下,隔著遍佈凝霜覆蓋的棕色短茬的田野,遠望過她們:他也在魔術般誘人的綠色四月裡看見過她們。
  在她們身上,在她們所居住的那間小屋上,他懷著一種父親對親生孩子才有的那種柔情。她們生活的圖景如此鮮明地刻印在他的心中,終於他認為自己已完全瞭解了她們的生活,直至她們一天中的每一小時,每一分,每一秒。最後他決定將來當他退休時,他一定要去尋找她們,對她們說說話兒。因為他和她們之間,生活上已經如此地融成一體了。
  這一天來到了。司機終於走下火車,踏上月台,到達了那兩個女人居住的小鎮。他在鐵軌上往返的歲月終結了。他現在只是鐵路公司裡享受養老金的職工,沒有什麼工作要做了。他慢慢地踱出車站走到街上。小鎮裡的一切都顯得這麼不熟悉,就像他以前從未見過它一樣。他走著走著,漸漸生出一種困惑慌亂的感覺。這果真是他經過了上萬次的那個小鎮嗎?這些房屋難道真是他從駕駛室的高窗向外看到的那些房屋嗎?一切就像夢中的城市那樣生疏,嘈雜。他走著,精神上茫然失措的感覺愈加強烈了。
  突然,房屋漸漸稀疏了,四散成小鎮邊區的村落,大街也消失為村道了——那兩個女人就住在這條路邊。他在炎熱和塵土中拖著沉重的腳步緩慢地走著,最後終於站在他所搜尋的那所房屋面前了。他一看就知道自己找對了地方。他看到屋前那高大的橡樹、花壇、菜園和葡萄架,以及遠處閃光的鐵軌。
  是的,這正是他所要找尋的那幢房子,他開車多次經過的那塊地方,他懷著如此幸福的感情所一心嚮往的目的地。那麼現在,他既然已經找到了它,他既然已經來到這兒,為什麼他的手還畏縮著不敢推門?為什麼這城鎮,這道路,這土地,這通往他熱愛之地的入口,卻變成像某些醜惡的夢境中的景色一樣那麼陌生呢?為什麼現在他感到這麼彷徨懷疑和絕望呢?
  最後,他走進籬門,慢慢地沿小路走著,不久便登上了通往門廊的三級矮石階。他敲了敲門。很快便聽見大廳裡有腳步聲,門開了,一個女人站在他的面前。
  頃刻間,他感到一陣極度的失望和傷心,而且後悔來到這兒。他一眼就認出:現在站在面前以一種不信任的目光看著自己的女人正是原來那個曾經向他招過千萬次手的女人。但她的面容卻是生硬而消瘦,臉上的肌肉無力地松垂著,形成黃黃的皺褶,兩隻小眼睛充滿猜疑,膽怯地,惴惴不安地打量著他。看到這般情景,聽到那不友好的言語,所有那一切,那種他從她的招手中所領悟到的那股大膽、自由和親熱勁兒,立即消失得無影無蹤。
  現在,他試圖解釋,告訴她自己是誰,為什麼會來到這兒。他覺得自己的聲音聽上去既不真實而且可怕。但他還是支支吾吾地說下去,頑固地抑制著湧上心頭的那種悔恨、慌亂和疑懼交集之感。這種恐懼感在他的心中不斷地上湧。淹沒了他當初的全部歡樂,並使得他為自己那充滿希望和溫情的舉動感到羞愧。
  最後,這女人幾乎是不情願地邀請他進屋,高聲刺耳地叫進了她的女兒。他感到一陣難堪,坐在一間又小又醜的客廳裡,竭力找一些話說,而兩個女人看著他,目光裡含有呆滯的、困惑不解的敵意和陰沉的、畏怯的拘謹。
  後來他結結巴巴地簡單說了聲再見,便離開了。他沿著小路走了,再順著大道走到鎮上。突然間他意識到自己已經是一個老人了。對著那伸向遠方的、熟悉的鐵軌時,他內心曾是那樣勇敢,充滿自信,現在,在這片陌生而又不容置疑的大地面前,他心裡充滿了懷疑、恐懼和厭倦。那塊土地離他不過一箭之遙,然而他沒有看過一眼,也不瞭解。他明白了,他剛失去了光閃閃的鐵路的一切魔力,那條明亮的鐵軌引向的遠景,還有他懷著希望追求著的美好的小小世界裡那一塊幻想的角落,也都一去不復返,再也得不到了。
Author :托馬斯·沃爾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