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難當頭之際,蔣介石不顧中華民族的危亡,繼續堅持不抵抗政策,變本加厲地進行剿共內戰。
被蔣介石派到陝甘一帶進剿紅軍的東北軍和第17路軍,對此非常憤慨,先後與紅軍建立了聯繫,自動要求停止內戰,聯共抗日。
東北軍司令張學良將軍和第17路軍總指揮楊虎城將軍曾多次向蔣介石建議,放棄反共內戰政策,實行聯共抗日。
但是,蔣介石頑固堅持"攘外必先安內",對張、楊的建議加以駁斥和拒絕。
蔣介石還委派蔣鼎文為西北剿共前敵總指揮,調遣嫡系部隊進至豫陝邊境,以壓迫張、楊攻打紅軍。
1936年12月4日,蔣介石飛抵西安,下榻臨潼華清池,親自督戰,準備徹底消滅紅軍。
蔣介石威逼張、楊進攻陝北紅軍,否則就把他們的部隊調到福建和安徽,讓中央軍來剿共。
這兩種選擇都是強人所難,張、楊已經與中共達成了共同抗日的協議,當然不肯與紅軍開戰;而離開西北,早晚必被蔣介石清除異己、吞併消滅。
因此,張、楊被逼無奈,秘密商量對策,決定一"苦諫",二"哭諫",最後一招就是"兵諫"--設法捉蔣,逼他抗戰。
兩將軍嘗試"苦諫",毫無效果。
12月7日,張學良又去華清池向蔣"哭諫":"國家民族的存亡,已經到最後關頭。
非抗日不足以救亡,非停止內戰、舉國團結不足以言抗日。
繼續剿共,斷無出路。"面對聲淚俱下的張學良,蔣介石勃然大怒,嚴聲訓斥張學良年輕無知,拍著桌子說:"
你就是拿槍把我打死,我的剿共計劃也不能改變。
"隨後,連續幾天,張、楊天天去勸諫,蔣介石一直無動於衷。
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被迫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當天清晨5時,東北軍的一個連出其不意地進入華清池。蔣介石從睡夢中驚醒,慌亂地逃到後山,躲進亂草叢中。
上午10時,東北軍戰士"果然在亂草從中找到了縮成一團的蔣介石",連拖帶架地把他塞進汽車,押送到西安新城大樓,軟禁起來。
與此同時,17路軍在西安城內扣留了國民黨軍政要員陳誠、邵力子、蔣鼎文、陳調元、衛立煌、朱紹良和邵元沖等人。
事變當天,張學良、楊虎城向全國發出了關於救國八項主張的通電,提出: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各派,共同負責救國;停止一切內戰;立即釋放上海被捕的愛國領袖和一切政治犯;開放民眾愛國運動;保障人民集會結社一切政治自由等。
事變發生後,南京政府陷入一片混亂。
12月16日,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做出決議,由南京政府下令討伐,推舉軍政部長何應欽為討逆總司令。
12月17日,何應欽派飛機轟炸渭南和三原,並揚言要轟炸西安。內戰有一觸即發之勢。
宋氏家族和孔祥熙更關心蔣介石的個人安危,主張和平營救蔣介石,並派蔣介石的英籍顧問端納去西安試探虛實。
得悉西安事變發生後,中國共產黨應張、楊兩將軍的邀請,派出了周恩來、博古、葉劍英等組成代表團趕赴西安,與張、楊討論處理西安事變的問題。
12月20日,宋子文、宋美齡等人代表南京政府來到西安,談判解決西安事變問題。
12月24日,事變雙方終於達成了6項協議。
主要內容有:改組國民黨與國民政府,驅逐親日派,容納抗日分子;釋放上海愛國領袖,釋放一切政治犯,保證人民自由權利;停止剿共政策,聯合紅軍抗日;召集各黨各派各界各軍的救國會議,決定抗日救亡方針。
當天,周恩來親自會見了蔣介石,對蔣進行了嚴肅的談話。
蔣介石表示同意上述協議,並以人格擔保,履行協議。
至此,西安事變獲得了和平解決。
蔣介石回到南京後,迫於國內外客觀形勢的壓力,被迫停止了對紅軍的進攻,10年內戰暫告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局面初步形成。
正如毛澤東所說:"'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了時局轉換的樞紐,在新形勢下的國內合作形成了,全國的抗日戰爭發動了。"
精彩旁白:據《宋子文日記》介紹,蔣介石被捉之時,態度羞憤絕望,不吃不喝,與張學良連話都不講,更別說談判了。
宋子文乘飛機抵達西安後,"我單獨拜見委員長。他甚為感動,失聲大泣。
我對其安慰,告訴他,彼並未蒙羞,相反,整個世界均在關心他,同情他。"
蔣介石告訴宋,他不會在脅迫下接受任何條件,軍事解決為惟一之途。
宋向蔣指出,"軍事上之成功並不能確保其性命之保全,即便西安被佔,他們尚可退至接壤共區,惟國家將陷於分裂,內戰四起……"
當天下午,蔣介石"漸次通情達理"。蔣介石再次會見了張學良。
事後告宋,他已同意張學良將其軍隊開往綏遠;召開大會討論四項條件;改組陝西省政府,由楊虎城提名人選。
--《宋子文日記》(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館資料)
1935年華北危急,蔣介石仍對日妥協,何香凝女士便模仿三國時諸葛亮羞辱司馬懿之法,將自己的一條裙子寄給蔣並附詩一首:"枉自稱男兒,甘受敵人氣,不戰送山河,萬世同羞恥。
吾儕婦女們,願往沙場死,將我巾幗裳,換你征衣去。"
--《何香凝:女中偉人是畫家》(2002年1月26日《北京青年報》)
被蔣介石派到陝甘一帶進剿紅軍的東北軍和第17路軍,對此非常憤慨,先後與紅軍建立了聯繫,自動要求停止內戰,聯共抗日。
東北軍司令張學良將軍和第17路軍總指揮楊虎城將軍曾多次向蔣介石建議,放棄反共內戰政策,實行聯共抗日。
但是,蔣介石頑固堅持"攘外必先安內",對張、楊的建議加以駁斥和拒絕。
蔣介石還委派蔣鼎文為西北剿共前敵總指揮,調遣嫡系部隊進至豫陝邊境,以壓迫張、楊攻打紅軍。
1936年12月4日,蔣介石飛抵西安,下榻臨潼華清池,親自督戰,準備徹底消滅紅軍。
蔣介石威逼張、楊進攻陝北紅軍,否則就把他們的部隊調到福建和安徽,讓中央軍來剿共。
這兩種選擇都是強人所難,張、楊已經與中共達成了共同抗日的協議,當然不肯與紅軍開戰;而離開西北,早晚必被蔣介石清除異己、吞併消滅。
因此,張、楊被逼無奈,秘密商量對策,決定一"苦諫",二"哭諫",最後一招就是"兵諫"--設法捉蔣,逼他抗戰。
兩將軍嘗試"苦諫",毫無效果。
12月7日,張學良又去華清池向蔣"哭諫":"國家民族的存亡,已經到最後關頭。
非抗日不足以救亡,非停止內戰、舉國團結不足以言抗日。
繼續剿共,斷無出路。"面對聲淚俱下的張學良,蔣介石勃然大怒,嚴聲訓斥張學良年輕無知,拍著桌子說:"
你就是拿槍把我打死,我的剿共計劃也不能改變。
"隨後,連續幾天,張、楊天天去勸諫,蔣介石一直無動於衷。
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被迫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當天清晨5時,東北軍的一個連出其不意地進入華清池。蔣介石從睡夢中驚醒,慌亂地逃到後山,躲進亂草叢中。
上午10時,東北軍戰士"果然在亂草從中找到了縮成一團的蔣介石",連拖帶架地把他塞進汽車,押送到西安新城大樓,軟禁起來。
與此同時,17路軍在西安城內扣留了國民黨軍政要員陳誠、邵力子、蔣鼎文、陳調元、衛立煌、朱紹良和邵元沖等人。
事變當天,張學良、楊虎城向全國發出了關於救國八項主張的通電,提出: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各派,共同負責救國;停止一切內戰;立即釋放上海被捕的愛國領袖和一切政治犯;開放民眾愛國運動;保障人民集會結社一切政治自由等。
事變發生後,南京政府陷入一片混亂。
12月16日,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做出決議,由南京政府下令討伐,推舉軍政部長何應欽為討逆總司令。
12月17日,何應欽派飛機轟炸渭南和三原,並揚言要轟炸西安。內戰有一觸即發之勢。
宋氏家族和孔祥熙更關心蔣介石的個人安危,主張和平營救蔣介石,並派蔣介石的英籍顧問端納去西安試探虛實。
得悉西安事變發生後,中國共產黨應張、楊兩將軍的邀請,派出了周恩來、博古、葉劍英等組成代表團趕赴西安,與張、楊討論處理西安事變的問題。
12月20日,宋子文、宋美齡等人代表南京政府來到西安,談判解決西安事變問題。
12月24日,事變雙方終於達成了6項協議。
主要內容有:改組國民黨與國民政府,驅逐親日派,容納抗日分子;釋放上海愛國領袖,釋放一切政治犯,保證人民自由權利;停止剿共政策,聯合紅軍抗日;召集各黨各派各界各軍的救國會議,決定抗日救亡方針。
當天,周恩來親自會見了蔣介石,對蔣進行了嚴肅的談話。
蔣介石表示同意上述協議,並以人格擔保,履行協議。
至此,西安事變獲得了和平解決。
蔣介石回到南京後,迫於國內外客觀形勢的壓力,被迫停止了對紅軍的進攻,10年內戰暫告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局面初步形成。
正如毛澤東所說:"'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了時局轉換的樞紐,在新形勢下的國內合作形成了,全國的抗日戰爭發動了。"
精彩旁白:據《宋子文日記》介紹,蔣介石被捉之時,態度羞憤絕望,不吃不喝,與張學良連話都不講,更別說談判了。
宋子文乘飛機抵達西安後,"我單獨拜見委員長。他甚為感動,失聲大泣。
我對其安慰,告訴他,彼並未蒙羞,相反,整個世界均在關心他,同情他。"
蔣介石告訴宋,他不會在脅迫下接受任何條件,軍事解決為惟一之途。
宋向蔣指出,"軍事上之成功並不能確保其性命之保全,即便西安被佔,他們尚可退至接壤共區,惟國家將陷於分裂,內戰四起……"
當天下午,蔣介石"漸次通情達理"。蔣介石再次會見了張學良。
事後告宋,他已同意張學良將其軍隊開往綏遠;召開大會討論四項條件;改組陝西省政府,由楊虎城提名人選。
--《宋子文日記》(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館資料)
1935年華北危急,蔣介石仍對日妥協,何香凝女士便模仿三國時諸葛亮羞辱司馬懿之法,將自己的一條裙子寄給蔣並附詩一首:"枉自稱男兒,甘受敵人氣,不戰送山河,萬世同羞恥。
吾儕婦女們,願往沙場死,將我巾幗裳,換你征衣去。"
--《何香凝:女中偉人是畫家》(2002年1月26日《北京青年報》)
Author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