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8日 星期一

得體的安慰話


馬麗接受乳房腫瘤切除手術時,她的親人都來給她種種支持和幫助。「母親替我照顧孩子,妹妹替我上市場買東西,我丈夫每天在醫院陪我,」她說,「可是我幾個最要好的朋友,即使在我動了手術以後,也沒有來看我。等到他們終於來了,卻喋喋不休地無所不談,就是不談我的病,好像根本沒有發生過什麼似的。我覺得很不是味兒。」
  賓尼的妻子西爾維亞去世時只有59歲。她雖然患有心臟病和嚴重糖尿病,但直到去世那天之前,她還是精力充沛,忙個不停。「我督促她吃藥,勸她不要那麼忙碌,」賓尼回憶說,「但是西爾維亞熱愛生活,常常說她重質不重量。在葬禮上,有幾個人對我說:『世上還有那麼多事情值得她留戀,可惜她沒有好好地照顧自己。』言外之意,是我本來可以使她不致於死。我記得當時我覺得這樣的話多麼不顧及別人的感受。」
  當我們認識的人遭遇不幸時,我們的反應總是不大得體。我們偏偏說出他們不願意聽的話,令他們難過;他們需要我們時,我們卻不在他們身邊;或者,就是和他們見了面,我們也故意迴避那個敏感的話題。既然我們並非存心對他們無禮或冷漠,那麼,為什麼我們會在其實願意幫忙的時候有那樣的表現呢?
  我們大多數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就是無意中說錯了一句話,巴不得能把它收回。我們怎樣才能在某個人處於困難時對他說適當的話呢?雖然沒有嚴格的準則,但有些辦法可使我們衡量情況和作出得體而真誠的反應,這裡是一些建議:
  不要以自己為中心 當你去探訪一個遭遇不幸的人時,你要記得你到那裡去是為了支持他和幫助他。你要留意對方的感受,而不要只顧自己的感受。
  不要以朋友的不幸際遇為借口,而把你自己的類似經歷拉扯出來。要是你只是說:「我是過來人,我明白你的心情,」那當然沒有什麼關係。但是你不能說:「我母親死後,我有一個星期吃不下東西。」每個人的悲傷方式並不相同,所以你不能硬要一個不像你那樣公開表露情緒的人感到內疚。
  洗耳恭聽 喪失了親人的人需要哀悼,需要經過悲傷的各個階段和說出他們的感受和回憶。這樣的人談得越多,越能產生療效。要順著你朋友的意願行事,不要設法去逗他開心。只要靜心傾聽,接受他的感受,並表示瞭解他的心情。
  有些在悲痛中的人不願意多說話,你也得尊重他的這種態度。一個正在接受化學治療的人說,他最感激一個朋友的關懷。那個朋友每天給打一次電話,每次談話都不超過一分種,只是讓他知道她惦記著他,但是並不堅持要他報告病情。
  要態度真誠 泰莉·福林馬奧尼是麻州綜合醫院的護理臨床醫生,曾給幾百個愛滋病患者提供咨詢服務。據她說,許多人對得了絕症的人都不知道說什麼才好。他們說些「別擔心,過一下就會好的」之類的話,明知這些話並不真實而病人自己也知道。
  「你到醫院去探病時,說話要切合實際,但是要盡可能表示樂觀,」福林馬奧尼說,「例如『你覺得怎樣?』和『有什麼我可以幫忙的嗎?』這些永遠都是得體的話。要讓病人知道你關心他,知道有需要時你願意幫忙。不要害怕和他接觸。拍拍他的手或是摟他一下,可能比說話更有安慰作用。」
  提供援助 一個傷慟的人,可能對日常生活的細節感到不勝負荷。你可以自告奮勇,向他表示願意替他跑腿,幫他完成一項工作,或是替他送接學鋼琴的孩子。「我摔斷背骨時,覺得生活完全不在我掌握之中,」一位有個小女孩的離婚婦人瓊恩說,「後來我的鄰居們輪流替我開車,使我能夠放鬆下來。」混亂和秩序的區別就在這種地方。
  要有耐心 喪失親人的悲痛在深度上和時間上各不相同,有的往往持續幾年。「我丈夫死後,」一位寡婦說,「兒女們老是說:『雖然你和爸爸的感情一直很好,可是現在爸爸已經過去了,你得繼續活下去才好。』我不願意別人那樣對待我,好像把我視作摔跤後擦傷了膝蓋而不願起身似的。我知道我得繼續活下去,而最後我的確活下去了。但是,我得依照我自己的方法去做。悲傷是不能夠匆匆而過的。」
  在另一方面,要是一個朋友的悲傷似乎異常深切或者歷時長久,你要讓他知道你在關心他。你可以對他說:「你的日子一定很難過。我認為你不應該獨立應付這種困難,我願意幫助你。」
  用什麼方式表達你的關懷都行。打電話,寄卡片,設法約他出來吃午飯。第一次如果受到拒絕,可以再次嘗試。假如這樣還是沒有用,那就建議請專業人員協助,並且要讓你的朋友知道當地有那些專業人員或機構,例如治療師或自助團體之類。
  沒有人知道在各種困難情況下應該說什麼話或採取什麼行動。但是你本著常識和禮貌,並以幫助對方為目的,那麼,你很快就會本能地知道正確的反應方式。
 


Author :桑蒂·豪威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